一、單項選擇題
1.幼兒最初社會性發生的標志是( )。
A.誘發性微笑的出現
B.不出聲的笑
C.出聲的笑
D.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
【答案】D。解析:有差別的微笑的出現標志著幼兒最初的社會性發生。
2.幼兒認為月亮在跟他走,只要他不走,月亮也就不走了。這種現象反映了兒童( )的心理特點。
A.泛靈化
B.自我中心
C.思維不可逆性
D.思維的刻板性
【答案】B。解析:幼兒這一行為的原因在于幼兒站在自己經驗的中心,參照自己去理解事物,不能客觀地看待事物,反映出其自我中心的特點。
3.嬰兒看見物體時,先是移動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觸物體,然后才會用腕和手指去接觸并抓取物體,這是兒童動作發展中的( )所致。
A.近遠規律
B.大小規律
C.首尾規律
D.從整體到局部的規律
【答案】A。解析:近遠規律是指兒童動作的發展先從頭部和軀干的動作開始,然后發展雙臂和腿部的動作,最后是手的精細動作。
4.幼兒基本情緒表現不包括( )。
A.恐懼
B.愛
C.哭
D.笑
【答案】B。解析:幼兒基本情緒包括哭、笑、依戀、恐懼等。
5.根據埃里克森的社會性發展理論,基本的信任感發生的階段是在( )歲。
A.0一1.5
B.1.5—3
C.3—6、7
D.6—12
【答案】A。解析:自主對羞怯是1.5—3歲;主動對內疚是3—6、7歲;勤奮對自卑是6—12歲,而信任對懷疑是。0一1.5歲,是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期。
6.3歲兒童常常表現出各種反抗行為或執拗現象,這是兒童心理發展中的( )現象。
A.最近發展區
B.敏感期
C.轉折期
D.關鍵期
【答案】C。解析:轉折期是指在兒童心理發展的兩個階段之間,有時出現的心理發展在短時期內急劇變化的時期。
7.在方位知覺的發展中,兒童在( )歲能夠正確辨別前后。
A.3
B.4
C.5
D.6
【答案】B。解析:方位知覺是人們對自身或客體在空間的方向和位置關系的知覺。3歲幼兒已經能正確辨別上下方位;4歲幼兒開始能正確辨別前后的方位。
8.教育學上稱“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時期為( )。
A.關鍵期
B.轉折期
C.危機期
D.最近發展區
【答案】D。解析:最近發展區是指兒童能夠獨立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和兒童在成人指導下能夠表現出來的心理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
二、簡答題
1.幼兒自我意識發展的一般趨勢是什么?
【參考答案】
(1)自我認識的內容從外部的、可觀察的、具體的、有明確參照系統的自我特點到反映內部的、不能自己觀察的、抽象的、參照系統模糊的自我特點。幼兒對自己的認識是首先生理的自我,即自己的身體及所有物,然后才是社會自我,而對心理自我的認識要晚得多。
(2)自我意識的結構從簡單的結構到分化的、多重的結構,并逐漸出現層次性,最后形成復雜的、整合的自我結構系統。幼兒的自我意識經歷了一個從最初的生理自我,到社會自我和心理自我的整體發展與融合的發展過程。
(3)自我評價從以他人評價為標準發展到獨立的自我評價,同時他們又在不斷脫離自我中心。自我評價的客觀化程度不斷提高,從開始以成人的評價為自己的評價,到后來開始有自己的自我評價。
(4)社會適應性逐漸提高,他們能根據社會交往情境表現出復雜的社會自我。
2.幼兒注意發展的特點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幼兒注意的穩定性不斷提高。
(2)幼兒注意的廣度不斷擴大。
(3)幼兒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斷增強。
(4)注意的轉移能力不斷發展。
三、論述題
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對幼兒園教育有何指導意義?
【參考答案】
(1)關于兒童教育目的
皮亞杰認為確立教學目的的合理依據,應該是成人社會跟受教育兒童之間的相互聯系,他認為學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在讓兒童學到系統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兒童主動探索世界和發明創造的精神和能力。
他提出要培養創造者,而不是培養只會踩著別人的腳印走路的人,所以教學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更要刺激兒童心智的發展。兒童不應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而要學會如何思維??傊?,教學目的是形成兒童的智慧,而不是儲存記憶;是造就智力的探索者,而不僅是博學家。
(2)關于兒童教學原則
①教學要適應兒童的認知發展
兒童獲得發展的最佳教育時機,應是從認知發展的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過渡之時。
②教育應發展兒童的自主性和認知能力
兒童認知結構的形成,不能單靠外界的作用,而只能以有機體本身的發展來決定,教育的目的就在于發現最佳方法和環境,以幫助兒童自己去促進其認知和智力的發展。
③教學中應重視實踐活動
兒童只有自己具體參與各種活動,才能獲得真知,才能形成自己的假設并予以證實與否定,但皮亞杰并不否認教師與同伴群體在教育中的作用。
(3)關于兒童課程
皮亞杰認為,教學內容的選擇應以兒童心理發展的階段特點為依據,教材內容應與兒童智力發展的結構相互適應。
在課程內容的組織上,皮亞杰要求學校教學在分配學科和確定學科內容時,要獲得足夠的有關心理學發展規律的知識,并按照嚴密的邏輯順序組織教材,學校課程的編制應該以促進該階段兒童的認知發展為宗旨。
在課程實施上,新的教育方法要適應兒童的智力結構和發展階段。
(4)關于教學方法
①臨床教學法
教師應細致地觀察兒童活動、引導兒童活動,讓兒童自由談話、自由敘述,同時因勢利導,進行分析。對于年齡較大的兒童則采用作業法與談話法相結合的方式,并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穿插提問。
②兩難故事法
利用講故事向兒童提出有關道德方面的難題,通過向兒童提問兩難問題來測定兒童。
③社會交往法
通過學習者之間、學習者與成人之間社會性的交往活動,獲得教學效果的方法。
④活動法
皮亞杰認為活動一方面能促進感知運動智慧的形成,另一方面也會促進運算智慧的提高。一切只有通過活動這一中介環節,才能被兒童所認識和理解,并最終轉化為個體的知識。
四、材料分析題
小明是個3歲零3個月的孩子,十分活潑可愛,老師很喜歡他??闪罾蠋煵唤獾氖?,小明無論做什么事情,從不愛多思考。比如,玩插塑時,讓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卻是拿起插塑就開始隨便地插,插出什么樣,就說插的是什么。在繪畫或要解決別的問題時也是這樣。老師認為這樣不好,便總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動,可小明卻常常做不到。小明的老師為此感到非??鄲?。
試問小明老師的態度和行為對嗎?請從兒童思維發展的角度分析小明的這一類行為,并為小明的老師提出科學的教育建議。
【參考答案】
通過上述案例說明:
(1)小明老師的態度和行為是不對的。
(2)幼兒初期的思維還帶有較大的直觀行動性,他們的思維離不開直接感知和行動,行動的目的性、計劃性很差。小明正處于幼兒初期,他的行為正好符合這一特征,因而是正常的。小明的老師不了解幼兒初期思維的這一特點,提出了過高的要求,小明是很難達到的。
(3)對小明老師的教育建議:①依據心理發展規律,正確理解幼兒初期思維發展的特征;②創設情境,豐富玩具和提供實際操作機會;③循序漸進提出行動目的性和計劃性要求;④抓住合理時機進行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活動設計題
請為幼兒園大班設計一份以“夏天”為主題的教育活動方案。
【參考答案】
夏季音樂會
活動目標:
(1)激發幼兒學習語言的興趣,感受語言的豐富與優美。
(2)培養幼兒合理的想象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3)了解詩歌的內容,學習仿編詩歌。
活動準備:
(1)背景圖片:蜜蜂、知了、青蛙、雷公公、小雞、鴨子、鵝、牛、羊、貓頭鷹、燕子、雨點、小朋友、小狗、小貓胸飾各一個
(2)大樹、池塘、草地的場景
(3)課件、錄音機、磁帶
活動過程:
(1)今天,我們要去觀看夏季音樂會,你們高興嗎?
那就讓我們帶著喜悅的心情、伴隨著愉快的歌聲出發吧!
(2)音樂會已經開始了,讓我們聽聽,是誰在唱歌?(蜜蜂、知了、青蛙、雷公公)他們是怎么唱歌的?(嗡嗡、知了、咕呱、轟隆)
他們在什么地方唱歌?(草叢中、大樹上、池塘里、天空中)
你能用一個好聽的詞來形容一下嗎?(綠綠的草叢中、高高的大樹上、清清的池塘里、高高的天空中)
(3)小演員的歌聲交織在一起,就匯成了一支美妙的夏天的歌,聽:
夏天的歌在哪里?嗡,嗡,嗡,在綠綠的草叢中。夏天的歌在哪里?知了,知了,在高高的大樹上。
夏天的歌在哪里?咕呱,咕呱,在清清的池塘里。夏天的歌在哪里?轟隆,轟隆,在高高的天空中。
(4)他們的歌聲好聽嗎?那就請小朋友們和他們一起帶著美美的表情、伴隨著好看的動作、用好聽的聲音唱一遍這首夏天的歌吧!(幼兒和教師一起帶著動作,學習朗誦詩歌兩遍)小朋友們的歌聲真是太動聽了!
(5)創編詩歌:讓我們看看又有哪些小演員來到了音樂會?(小雞、貓頭鷹、鴨子、小雨點)他們也想把歌聲編進這支夏天的歌里,請小朋友幫忙,想一想,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一下,應該怎么編?
(6)夏季音樂會的小演員們都到齊了,讓我們找一找,還有誰來了?是怎么唱歌的?
請小觀眾挑選你最喜歡的小演員到他們的舞臺上去歌唱,把他們的歌聲都編進夏天的歌里。
(7)讓我們給這首歌起個好聽的名字吧!
(8)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許多會唱歌的小演員,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把他們的歌聲也融入到我們這首《夏天的歌》里!
|